close

12/25台南縣市合併,當天跟同學逛了「倒風內海」的景點。

一直以來只知道台江內海,對於台南縣原來還有一個倒風內海都不了解呢。

倒風內海跟台江內海一樣,因為泥沙淤積都陸化了,不過近年來的開發,陸陸續續發現許多考古的珍貴資料,藉由這些考古資料,讓大家了解台灣三、四百年前的生活,甚至是更早期的南島文化。

所以找一些資料讓大家先了解什麼是「倒風內海」。

 

以下資料來源:台南縣國小六年級鄉土教材

以漚汪溪為界的「倒風內海」及「臺江內海」原是天然港灣,在清朝時期發揮了重要的航運功能,內海裡許多港口扮演著南瀛貿易的重要角色。

清朝時期南瀛地區的內海港口分佈密集,數目是全臺最多的,當時倒風內海裡,比較著名的港口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臺江內海則有蕭龍港、西港仔港、目加溜灣港、新港等。

人們將盛產的稻米、蔗糖等農產品,運到這些港口,經由貨船轉賣到對岸中國,船隻回程時會載回中國當地的物產,輸入臺灣所缺少的生活用品,有木材、布料等。

因此有商人成立「行郊」,專門來管理買賣這些進出口的物品,當時鄰近港邊的街道很熱鬧,出現了許多糖郊、布郊、油郊等商號,商業貿易非常繁榮。

然而,整個古內海周遭的產業興衰,深受天然災害的威脅。臺江內海附近的鹽田,常遭受洪水淹沒,必須不斷遷移;海嘯對沿海漁民無情的打擊,造成性命財產的大損失。

急水溪和曾文溪的改道,導致內海淤塞,港口減少,於是倒風內海經過百年的泥沙淤積後,航行不再便利;臺江內海也在颱風暴雨的破壞後,港口失去了功能。除了這些天災水患之外,漁民的築塭開墾,也對內海的淤積,產生了一些影響。

清朝後期,由於北部生產的樟腦與茶葉,利潤超過了南部的蔗糖,臺灣的經濟重心由南向北轉移,加上南瀛內海的陸化,使得港口數減少,從此古老的港口,就漸漸沒落了。

 名詞小檔案
漚汪溪:

古曾文溪下游,現今的將軍溪。西元1823年(清道光3年)曾文溪改道,將軍溪因失去上游水源而淤塞。

改道後的曾文溪,夾帶大量的泥沙沖入臺江內海,造成內海淤積,成了內海陸化的主因。

行 郊:

清代臺灣的商業團體,由從事同一類貨品進出口的貿易商人聯合成立,類似今日的「商會」組織。


海 嘯:

起因於海底地震,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海浪,推向沿海地帶。

南瀛地區在西元1821年(清道光元年)農曆4月22日,發生了「洲仔尾暴」,洲仔尾位在現今的永康市,當時在海灘捕抓撈取白蟶仔的庄民,突然被內海一陣海嘯捲入大海,死傷無數,史稱「白蟶之報」。

後人於此日祭拜遇難的先祖,市場上的雞鴨魚肉都被買光,連豆干也買不到,留下「四月二二,買無豆干來做忌」的俗諺。

 

以下資料來源:台南生活美學館

根據文獻記載,距今約六五○○年前的海侵時期到荷蘭時期,南台灣的西海岸線內分佈著幾處面積廣大的內海(或稱潟湖),海岸線外也有成群羅列的砂洲。

「蚊佳半島」正是其中之一,半島形狀狹長,面積由台南、麻豆、佳里興延伸到嘉義布袋的虎尾尞,四百年前荷蘭人稱這半島為「兩河之地」,而麻豆就座落在蚊佳半島之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蚊佳半島的兩側即鼎鼎有名兩個內海,北邊是倒風內海,南邊則是的臺江內海。這處內海均港灣深奧,遠達臺南縣的內陸。

清康熙末期所纂的《諸羅縣志》〈山川總圖繪記〉中的總圖即繪有這樣的情形,自臺南縣迆頭港,經洲仔尾、灣港口、直加弄、管寮、西港、含西港、桌加、漚汪溪口,北伸延至蚊港青峰闕。

西邊為青鯤鯓嶼、馬沙溝嶼、北門嶼等嶼及其外圍為南北鯤鯓沙線,與臺南市西邊的海翁嶼、隙仔、北線尾,接連安平南邊的七鯤鯓,形勢如貫珠般的沙線而成臺江內海。

其北自青峰闕轉東進頭港仔、麻豆、茅港尾、鐵線橋、鹹水港則形成另一潟湖,稱為倒風港,亦即倒風內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