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安平老街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早晨的延平老街跟劍獅埕還很冷清,卻是拍照的好時機,

只是這四面劍獅是在仿泰國的四面佛嗎?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在延平街,你會做些什麼?看東西?買東西?吃東西?

通常也都是醬子,這就是旅遊放鬆最大的樂趣!

不過,記得延平街兩旁的小巷弄,才是最有FU、殺相機記憶卡的好所在。

從延平街穿過小巷來到海山館後方的胭脂巷,這ㄦ的店有隻愛歐歐睏的花貓,

據說,真正的老闆常不在家,這隻花貓ㄦ就由店貓升格當店長啦!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海山館的後方有一條頗具藝術氣息的小巷弄「胭脂巷」。

據說是一位女建築師在這兒慢慢營造出來的美麗風情。

兩旁種滿了紫茉莉(又稱胭脂花 )這也是胭脂巷的由來。

不過在享受這古老氛圍氣息時,我發現「數珠珊瑚」,俗稱「珍珠一串紅」似乎更多,不知未來會不會改成「珊瑚巷」呢?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走進安平老街,從貴記對面的周龍殿巷子走進去,沒多久就可以看見海山館了。

海山館,嶄新亮麗的不像是古蹟,倒像是某個新建的建築。

不過它的確是建於清康熙22(西元1683)的古蹟,絕對無庸置疑。

地址:台南市安平區效忠街527

延伸閱讀:整修前的海山館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清康熙22(西元1683),臺灣歸入清朝版圖,清廷為鞏固台灣兵備,置水師駐守安平。

由於台灣府仍屬於福建管轄,所以各營官兵都由福建派駐的班兵。因此來自同鄉的不同班兵,便以部隊為單位,在安平建造廟館,做為供奉家鄉神祇及聯絡聚會的場所。

當時這些班兵所建的廟館共有五座:「提標館」、「烽火館」、「閩安館」、「金門館」、「海山館」;合稱為「安平五館」。

海山館便是由福建海壇鎮標班兵建造的廟館,簡稱海壇館。

又因海壇鎮的駐防地,有一座山叫海山,班兵建館後,基於思鄉情節,便以海山為名而稱「海山館」。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吃完飯後,大伙各自散去,我稍微逛了一下老街。

 

延伸閱讀:台灣第一街-延平街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自福建莆田湄州嶼請了三尊神像,做為護軍之用。1664年,鄭成功攻台迫荷蘭人獻城投降後,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安平海邊建廟,奉祀媽祖。原址為現今的安平西門國小,名「天妃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稱「天后宮」。1895年日軍入台,將逃不了的清兵圍在媽祖宮內屠殺56人,埋屍廟後。當地居民害怕冤魂,不敢燒金,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荒廢。天后宮隳廢後,日人將安平天后宮原址作為安平公學校用地,將天后宮拆除。廟內神像分別暫奉祀於安平他廟,大媽祀於廣濟宮,二媽祀於靈濟殿,三媽祀於妙壽宮。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天后宮於現址重建。

現為安平地區最大的廟宇,佔地約兩百八十坪。廟前有一廣大的廟埕,廟埕與安平路交接處,興建有巨大的水泥牌坊,廟埕劃有停車位,供前來香客、信徒停車之用。廟旁建有一棟香客大樓,供香客交誼、住宿之用。天后宮的左後方為安平古堡,左前方及右前方皆有一小公園,平日有許多老人在此奕棋、閒聊、喝茶、休憩,廟方並雇有管理員來維持天后宮範圍內的秩序。

資料來源: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進老街沒多久,右手邊有一條茉莉巷,從茉莉巷慢慢的散步至盡頭,一座日式建築躍入眼底。

這座建築,是「安平鄉土文化館」,原為西門國小的日式校長宿舍,興建於西門國小創校後1913(大正二年)與1924年之間,距今約有八十餘年的歷史。

這棟保存相當完善的日式房屋,可以看出許多木造房屋的特色,而且裡面展示許多安平小吃美食,和以安平教育文化為主題的許多照片。

所以啊,假日進到延平老街,雖然人山人海,別忘了到各個巷弄內探險一下。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延平老街是台灣第一條正式發展的街道,故有「台灣第一街」之稱。

這條不起眼的巷道,是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大員(今安平)建立熱蘭遮城後,主要的貿易中心,也曾是全台第一大商業街,荷蘭人稱其為「台灣街」,算是台灣歷史開端的重要起源之一。

因為在當時是最寬的道路,所以稱為『寬街』;到了清朝,改稱為『市仔街』,也是商業和交通的樞紐,形形色色的商店應有盡有,又因為該街原本是鋪設石板,又稱為『石板街』。

現在每逢假日,延平街仍不失其風華,像蚵仔煎、蜜餞、蝦餅、炸餛飩、古早餅、各類童玩、紀念品等等各式商店,吸引許多觀光客到此一遊。

除了我們熟之的安平美食外,其實最具安平地方特色的食物是「煎﹝食追﹞」了。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21166號之單伸手住宅(魏宅),為安平現存此類民宅保存較完善者,其址原為清代水師副總兵魏大猷後代祖厝,於日治大正年間(1912-1925)所興建。

魏大猷,字叔侯,號滋菴,臺邑安平人,祖籍同安。

其父為閩安水師副將,大猷年少時便從軍,由於家住海濱,熟悉海的特性,隸屬水師陣營,軍旅生涯中功績優良,當任過海壇左營守備、臺協右營守備,康熙六十年,於西港仔一帶征戰朱一貴,受封臺協水師副將。後移居福建閩安鎮,亡於任內,安葬於福建閩安鎮紅山地方。

大猷之子國璜,號涓得,任水師提標後營遊擊,晚大猷一年而亡,安葬廈門。

大猷一門,家風尚武,均從事海軍之職,三代為官,堪稱安平之光,其後代散居安平、台南各地。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煮椪糖,對我來講是好久遠的事情喔!

民國四、五十年,在那物質比較缺乏的年代,有糖果吃是一種享受。

第一次煮椪糖,還是在國中園遊會時跟著同學一起做,大家嘻嘻鬧鬧做出來的椪糖,雖膨脹的成不規則狀,但酥脆的椪糖,甜度超高,啊~~~~~年輕時甜蜜美好的回憶。

台南安平的台灣第一街-延平街上,有業者提供爐具及原料讓人煮椪糖(當然要費用的啦!),而且還「一對一」教學,保證學會呢!

煮椪糖的原料只有紅糖、黑糖及少量蘇打粉,先在小火爐用木炭生火,不必太猛烈,在勺子加入適量的紅糖、黑糖及水,將糖水在爐上加熱,並用筷子不斷攪拌,煮成黏稠狀後,再加入少許蘇打粉,繼續攪拌,最後由業者倒入杯子後,煮沸的糖漿開始膨漲,冷卻後膨鬆就成為椪糖,過程約三分鐘。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