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花卉園區,我們到達「鹽水溪溯源之旅」的第三站郭家老厝,郭家老厝位在過港仔,約於西元1880年所建造。
其袓先於明朝時期來此定居,建造了三落,多達上百門的宅院,成為當地望族。
所謂三落代表由三個「正身」結合,一個正身所築的房子稱為一落,正常的房間間若為三間,稱為「三間起」、若是五間則是「五間起」依此類推。
郭家古厝房屋前有兩口百年古井,曾是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因分處住宅前兩邊,俗稱日月井或龍虎井,雖然從有了自來水後就未再使用,但水源豐沛,目前井水仍未乾涸,為了安全起見,居民平日以鐵皮覆蓋,僅留上面幾個大洞,讓民眾一窺井內情況。
堂內主要祭祀先祖郭光侯,郭光侯是誰呢?這就得從滿清時期的繳稅制度說起了。
清代台灣盛產稻米,官府為了確保福建、廣東軍糧的供給,因此規定台灣的賦稅以徵收穀物為主,然後將收到的榖物運到對岸發放,與當時內地折合現銀的繳納方式不同。
嘉慶以後,由於台灣與大陸沿海的貿易萎縮,沒有足夠的船舶運送榖物,才准許台灣的賦稅折現繳納。
然而原本繳納的榖物應該折合多少現銀,是官方片面決定的,而官方制定的標準,往往與榖物的時價不同,藉以賺取其中的差額,等於變相的增稅,常常引起農民的不滿。
道光二十四年(1844),台灣縣終於因為繳稅的問題爆發爭議,農民拒絕繳納現銀,紛紛將榖物搬運到台灣府城,堆積在東門下;也就是「抗糧」,即「拒絕繳納稅糧」之意。
而郭光侯是當地武生,為人頗富正義感,為打抱不平,便出面率領民眾到府城抗議;官府認為他陰謀「反官」,下令緝捕,郭光侯只好偷渡離開台灣,前往京城告狀。
最後由御史陳慶鏞代訴,台灣知縣遭到革職,郭光侯雖然洗刷了「反官」的罪名,但仍因「僨事」罪名被流放到邊疆。
地址:台南縣歸仁鄉和順路二段87巷88號
相關資料:
歸仁鄉公所
導覽資料介紹
↑郭家老厝全景,可看見日月兩口井↓
↑水源依然豐沛的古井↓
↑郭家老厝↓
↑郭家老厝祠堂內供奉「郭光侯」↓
↑郭家老厝內屋樑及室內的建築簡單古樸↓
姓氏郭的祖先都是來自於汾陽堂,是郭子儀的後代
郭家老厝為雙燕尾屋脊,通常是大官或有錢人大宅才會有的建築特色
藍天下的燕尾
↑郭家老厝旁破舊的巷弄及屋簷↓
↑郭家老厝原本主廳所在,因地震損毀↓
↑由主廳看郭家祖祠↓
↑郭家老厝旁山牆,可看出各個時期不同的維修特色↓
郭家老厝走道上細緻的紅磚裝飾
郭家老厝後方瓜棚下的苦瓜
這門面的磚頭中有類似燕尾狀的黑色紋路,又稱燕尾磚
從左到右分別是導覽老師、大廟村村長、郭家老厝的主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