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月初又晃到台灣船那兒走走,三個月的時間,台灣船已經頗具規模。

運氣不錯,遇見該計畫造船廠的吳政欣廠長跟82歲的許欉老師傅,他是台灣極少數熟知木船古法技術的老師傅,他利用失傳已久的「捻縫」工法,在兩片木板接合處以杉木纖維填實,再用以蚵殼燒成灰、調和桐油製成古代的「矽利康」蚵灰油,將縫隙黏得「天衣無縫」。

為顧及安全,台灣船上的釘子是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的螺絲釘,內部以棉線捆紮,再塗上「蚵灰油」;再加上目前懂得木船製造的師父真的很少,所以外板的製作進度緩慢。

另外內倉部份已經進到水密隔艙的階段,水密隔艙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隔為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中國最遲在唐代就已經在船舶上設置水密隔艙,以後,水密隔艙在海船上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甚至部分內陸船隻也採用水密隔艙。

隔艙板與船殼板用扁鐵和鉤釘釘聯,隙縫處用桐油灰膩密,具有嚴密的隔水作用。

水密隔艙的設置有很多優點:

一、由於艙與艙之間是嚴密分隔的,在航行中,特別是遠洋航行,即使有 一兩 個船艙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船艙,這樣船就不會沉沒,增加了航行的安全性。

二、船上分艙,可以方便裝卸和管理貨物。

三、由於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增加了船隻整體的橫向強度,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具有加固船體的作用。

水密隔艙問世之後大受歡迎,歷久不衰,不但在中國歷代相傳,而且在近代還被各國所採用,至今仍是船舶中的重要設備。

相關資料來源:基地解說員、網路

台灣船建造流程

頗具規模的台灣船

台灣船的外板

台灣船緊鑼密鼓的趕工中

↑台灣船龍骨艏的好彩頭↓



等著上到台灣船的外板

↑台灣船外板部分↓

台灣船船艉部份

吳政欣廠長跟82歲的 許欉 老師傅

↑師傅正釘上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的螺絲釘↓

↑60多歲的老師傅正將裁好的木頭吊上船↓

↑台灣船「捻縫」工法↓

兩片木板接合處以杉木纖維填實

82歲的 許欉 老師傅與台灣船

↑台灣船中辛勤工作的師傅們↓

台灣船內的水密隔艙

台灣船吸引很多攝影者

南市/太平公主號船長劉寧生 與市府合作台灣船航訓

更新日期:2009/07/24 13:51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太平公主號船長劉寧生偕同該船國際交流事務主任趙秀英,專程南下參觀「17世紀台灣船」,並向松林造船廠林三進總經理、監造聯設公司經理陳林福,就教台灣船建造過程及模擬航行等數據資料,劉船長初步同意與市府合作台灣船航訓計畫。

今年62歲的劉寧生是知名藝術家劉其偉的二兒子,從事外銷工作17年後轉任專職帆船教練,1992年曾經駕帆船橫渡太平洋、1997年橫渡西太平洋,19982001年,更成為全球首度駕駛無動力帆船環球航行的華人船長。

為了向世人展現古人的造船技藝,劉寧生花了5年時間尋找古帆船史料、造船技術,組織福州、泉州、漳州三地的木帆船老師傅,又花了1年的時間打造明代的復原帆船。為挑戰橫渡太平洋往返美洲的壯舉,他把船隻取名為「太平公主」,一來船隻本來就多以女性名字命名,二來又要橫渡太平洋,她更肩負著和平與文化交流的角色。

雖然「太平公主」返航時功虧一簀,但為借重劉船長駕御古船與風帆船經驗,讓台灣船未來建造完成後,能順利航行至國姓爺鄭成功足跡所到之處,72文化觀光處長許耿修特別北上拜會劉船長,尋求合作推動航訓計畫之可能性,劉船長基於對台灣船仍未深入瞭解,當時僅應允擇期南下參觀後再談。

23日劉船長專程南下,歷時近8小時洽談與現場瞭解,初步應允雙方合作可能性,劉船長謙虛的表示,願意貢獻他所學所知,返北後將針對台灣船航訓研擬初步計畫,提供市府推動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