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元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百姓為感念其驅荷復台、開疆拓土的功勞,就在此立廟奉祀,到了清領時期,因政治顧慮而稱為「開山王廟」。

西元1874年(清同治13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來台籌辦防務,在該地深入瞭解民意後,於是便上疏朝廷,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不是清朝的「亂臣賊子」,並奏請為鄭氏立祠。

後來官民籌募經費,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將開山王廟擴建成一棟台灣少見的「福州式」建築,於光緒元年竣工。名稱也改為「明延平郡王祠」。

日治時期,鄭成功因與日本有血緣關係,所以倍受推崇,祠名被改成「開山神社」,增添不少日式建築風格,每年祭典更成為府城一大盛事。

光復後,政府為表彰明鄭復台精神,於民國52年興工重建,整體格局大致不變,但是建築則由福州式改為北方宮殿式,即現今的模樣。

現在來逛延平郡王祠時,遠遠的就會看見一尊超大的鄭成功騎馬雕像佇立在前方,這座雕像是最近由大陸泉州所捐贈的。

而於97年也將在民間祀奉的開山王神像迎接回來崇祀,恢復往昔開山王廟的型態。

 

地址:台南市開山路152




泉州贈送府城的鄭成功雕像


名勝古蹟開山王廟

從正門望向三川門


牌樓、三川門之「前無古人」及「旨奉祀典」碑

開山王廟正殿

開山王廟旁迴廊


鄭成功塑像為名雕塑 家楊英風 先生根據省立博物館所藏畫像塑成


剛正英氣逼人的鄭成功塑像


97年迎回開山王神像記事牌


開山王神像

沈葆楨等人之奏章匾

裝聖旨的箱子

光緒皇帝准建之聖旨


光緒時賜忠節的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