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之後,台灣總督府通信課長土居通豫於日明治29 1896年)赴東京與日本中央氣象局交涉,籌畫於台灣設立氣候觀測機構,同年3月公佈台灣總督府測候所創立現程。在台北、台中、台南、恆春及澎湖設立第一批之測候所,後來又進一步於台東、花蓮港、宜蘭、彭佳嶼、新竹、竹子湖、紅頭嶼、日月潭、大武等地成立一般之測候所,高雄設有海洋觀測所,阿里山設有高山觀測所,而台南設有台南測候所,是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之前身。此外,在島上九座燈塔也都附帶設有氣象觀測之任務,這些氣象設施中,台南測候所可算是歷史最悠久的幾個之一。

台南測候所創建於日明治30年(1897年),原以天公埕街官有家屋(今天壇北側)為臨時所舍,於當年11日開始觀測並著手興建新的測候所,於翌年日明治31年(1898年)搬入新址。在同時其興建的台北與澎湖測候所均拆除之後,台南測候所更是目前僅存的明治時期歷史性測候所之一,在台灣氣象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彌足珍貴。

基本上,台南測候所是一座以機能為主要考慮之建築,在風格及空間上完全以如何達成氣象觀測為目的,與當時之台北測候所及澎湖測候所在風格及空間組織上均頗為類似。在空間上,此建築可以說是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居中心的第一道同心圓,直徑寬約四米六,開有二個圓拱門洞,屋身一直往上延伸形成圓塔,上置有各種測候器材,內部有一寬六十公分之鑄鐵樓梯沿厚重之牆面盤旋而上,塔身因應開了四個弧形拱窗。第一道與第二道同心圓之間乃為走道,第二道與第三道同心圓之間,則以圓心方向伸出之承重牆將空間區分為幾個部份,東西向為中央通道,南北側則分為四部份之事務處理空間,承重牆間亦開有圓拱門以為互通之用。

就建築造型而言,台南測候所之中央圓塔最為顯眼,百姓俗稱為「胡椒管」,高約二層樓。建物其餘部份則為單層,自中央伸出屋頂搭於外牆,上鋪屋瓦呈十八等分之放射狀,廟期原為台灣瓦,後來才改為日本瓦,屋簷則以木質托架出簷承接屋面。在牆面之構成上,使用了洗石子、與黃褐色的面磚,以求取變化。

資料來源: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