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說三月底台灣船的帆會到工地曝曬,我興沖沖到台灣船那兒想拍照,找半天沒看到,一問之下原來還在泡薯榔根莖進行帆面及纜繩之染整作業,當然那時候還是MOTO V9,就隨意拍了幾張。

4/11星期日我又跑到台灣船那兒,剛好他們在曬帆跟纜繩,這下新相機就出馬啦!

台灣船的帆是摺扇式耐破損的硬帆,如果大家看過「神鬼傳奇」,就會知道與現代帆船(西方帆)之差異性,西方帆需要水手到橫桿上由上往下放(有懼高症的就慘了!);台灣船則是站上甲板上人操作輪軸就可升起一面大帆,落帆時籍助帆的重力就可自然落下,真是超聰明的。

薯榔相關資料來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夢溪筆談》中說「……赭魁今南中極多,膚黑飢赤,似何首鳥,切破中有赤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彼人以染皮至靴,閩人謂之餘糧」。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清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此物名儲糧,藤似山藥,結實如小瓜,以之染葛作汗衫,則不近膚而爽。」上述之赭魁、餘糧、儲糧皆為薯榔別名。

而台灣早期文獻也多所記載:清康熙時所撰《台灣縣志卷一》「貨之屬」項下有「薯榔皮,實如芋大,皮黑肉紅,用以染布,利水堅緻。」、《台灣府葛瑪蘭廳志物產》「貨幣之屬」項下又有「薯榔,皮黑裡紅,染皂用之。」同書「卷二十三風俗志衣服」項下又有「…….沿海漁戶以薯榔染衣,其色為赭,渝水不垢。」方年重修的志書記載更多,如民國六十年修的《台灣省通志經濟志農業篇》即有「薯榔,屬薯蕷科,多年生,具有地下塊莖之草本植物。薯榔塊莖含有單寧,常用作魚網、網繩、帆布及一般織物之染料。

又國內及省內夏布用絹布之漆料皆用此製成。」另外,《台北縣志卷十八農業志》、《台中縣志》中也有類似的內容。薯榔含有豐富的單寧酸與膠質,染後的顏色多呈赭紅色與漆黑色,過去閩粵生產的香雲紗(又稱莨紗)與拷綢(又稱莨綢或黑膠綢)即是以薯榔汁液塗染,再以含鐵質的烏泥媒染處理單面,使絲綢品呈現一面赭紅、一面漆黑的高級夏季絲織品。

過去薯榔除了用來染衣服及紗線外,也大量地用來染棉麻編製的魚網,這主要是因薯榔富含單寧酸及膠質,染色之後能加強纖維韌性,並防止海水腐蝕魚網纖維之故。另外,先民也以薯榔鞣製皮革,據說也曾有不小的產量。

 

活動名稱:兩岸攜手合作古船復原,十七世紀臺灣船進入帆面染整程序

眾所矚目的十七世紀臺灣船復原計畫執行進度已逾百分之八十,本週進入染帆程序。臺灣船的布帆係依循「太平公主號」的腳步委請具百年歷史的舟山岑氏造船七十九歲的 嚴信昌 老師傅夫婦製作,驗收完成之成品於今年三月下旬順利送達臺灣後,承商松林造船即以薯榔根莖進行帆面及纜繩之染整作業,一方面使帆具顏色統一,更重要在增加帆面及纜繩之抗紫外線能力,使其不易老化脆化,延長使用年限,浸染及曝曬至少要三次以上,因主帆有187.5平方公尺 ,於造船基地內將帆整平攤開曝曬,相當壯觀,也相當費事,預計執行一週。
此外,臺灣船之帆面頂桿為杉木,以竹為橫桿,其他帆具亦包含桅頂之避雷針、航行燈號、風向指示旗、帆具掛鉤滑輪組等。接下來臺灣船將進入船隻塗裝、桅桿及帆具之吊裝等程序,逐步完成古船之復原建造階段,預計配合鄭成功文化節舉行下水典禮。
發稿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