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到國立台灣文學館,別忘了好好玩一玩文字喔!

從文學館展場入口,就先進入文字河,文字是敘述故事的延續,宛如河流不斷泉湧,也如河流隨時間流逝而不斷有新人輩出,在每一個時代,都有代表性作家用文字將時代忠實展現。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台灣文學館於2009/05/08- 2009/06/28展出「黑擱有力-邱錫勳柏油畫展」。

畫家邱錫勳曾表示,會使用柏油作畫,主要是對於創作媒材的不滿足。

藝術就是創新,媒材的創新會帶來更寬廣的創作形式,不論如何都是正向的。

雖然在創作之初飽受批評,可是藝術家的堅持與熱情,卻證明了這種追求創新的堅毅精神是有價值的。

大家有空可到國立台灣文學館欣賞如此特殊的畫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台灣文學館內的中庭原本花木扶疏,但改建之後,為保存數量龐大的文獻、手稿、書籍等,改成現今的模樣。

屋頂上方為封閉的百葉窗,透過陽光的照射,將舊建築美麗的紅牆及現代新建築融合為一體而不突兀。

中庭目前也規劃有閱覽室,下方為圖書室,充分發揮文學館的功能。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對面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拆除後,已經很久沒走在衛民街上了。

這天為了拍「台南縣知事官邸」,又來到這兒。

大家一定奇怪,軍公教福利中心跟台南縣知事官邸有啥關係呢?

那是因為從我對這有印象,就一直是軍公教福利中心,原來之前政府把古蹟當成商場倉庫用,夠厲害了吧!

不過後來為了維護古蹟,台南市政府把它收回,最近開始做維護整修的工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日治之後,台灣總督府通信課長土居通豫於日明治29 1896年)赴東京與日本中央氣象局交涉,籌畫於台灣設立氣候觀測機構,同年3月公佈台灣總督府測候所創立現程。在台北、台中、台南、恆春及澎湖設立第一批之測候所,後來又進一步於台東、花蓮港、宜蘭、彭佳嶼、新竹、竹子湖、紅頭嶼、日月潭、大武等地成立一般之測候所,高雄設有海洋觀測所,阿里山設有高山觀測所,而台南設有台南測候所,是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之前身。此外,在島上九座燈塔也都附帶設有氣象觀測之任務,這些氣象設施中,台南測候所可算是歷史最悠久的幾個之一。

台南測候所創建於日明治30年(1897年),原以天公埕街官有家屋(今天壇北側)為臨時所舍,於當年11日開始觀測並著手興建新的測候所,於翌年日明治31年(1898年)搬入新址。在同時其興建的台北與澎湖測候所均拆除之後,台南測候所更是目前僅存的明治時期歷史性測候所之一,在台灣氣象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彌足珍貴。

基本上,台南測候所是一座以機能為主要考慮之建築,在風格及空間上完全以如何達成氣象觀測為目的,與當時之台北測候所及澎湖測候所在風格及空間組織上均頗為類似。在空間上,此建築可以說是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居中心的第一道同心圓,直徑寬約四米六,開有二個圓拱門洞,屋身一直往上延伸形成圓塔,上置有各種測候器材,內部有一寬六十公分之鑄鐵樓梯沿厚重之牆面盤旋而上,塔身因應開了四個弧形拱窗。第一道與第二道同心圓之間乃為走道,第二道與第三道同心圓之間,則以圓心方向伸出之承重牆將空間區分為幾個部份,東西向為中央通道,南北側則分為四部份之事務處理空間,承重牆間亦開有圓拱門以為互通之用。

就建築造型而言,台南測候所之中央圓塔最為顯眼,百姓俗稱為「胡椒管」,高約二層樓。建物其餘部份則為單層,自中央伸出屋頂搭於外牆,上鋪屋瓦呈十八等分之放射狀,廟期原為台灣瓦,後來才改為日本瓦,屋簷則以木質托架出簷承接屋面。在牆面之構成上,使用了洗石子、與黃褐色的面磚,以求取變化。

資料來源: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跟同學一起逛完孔廟園區後,來到公園路上的「奉茶」吃飯。

這個地點位置挺好的,位於民生綠園文化園區附近,原台南測候所對面,太平境教會旁邊;周圍還有台灣文學館、天壇等其他的古蹟可以走一走。


原台南測候所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不論在那兒,總是有許多美麗的花朵綻放著。

南台南火車站旁也有幾棵樹木花草,除了芒果、仙人掌、梔子花我知道外,

這個漂亮像風鈴般隨風搖曳的花、開滿一樹的粒粒小花、以及開的像球一樣的花,是啥名字就不知道啦!

總之,就是很美麗的花朵啦!

至於花名,就麻煩知道的好心人告訴我吧!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我四處瀏覽南台南火車站後,在車站前跟一些長輩們閒聊這個車站的歷史。

聊著聊著,才知道其中有位賈老師,每天早晨會在此教導鄭子37式太極拳。

剛好我也學過,於是熱絡的談起太極拳來,鬆腰落胯沉肩垂肘等竅門。

如果大家的家在那附近,不妨去那走動走動,甚至還能學學太極拳喔!

來到這兒不僅僅看到歷史建築,同時也學到幾招太極拳竅門,真是收穫頗多!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