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序入秋,颱風頻至,掃到氣流的台南,老是喜歡在上下班時下些雨,不過台南神佛甚多,颱風倒也不怕。

想起春天時的好天氣,因為去逛眷村美食展,曾到體育公園賞花、走吊橋,還去了二十多年沒去的竹溪寺。

竹溪寺,其實只在小時候去過幾次,也是跟父母去體育公園玩,走過竹溪的吊橋,順便到竹溪寺觀光,對竹溪寺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有很大的彌勒佛跟大象。

那日到竹溪寺,小時後覺得巨大的彌勒佛跟大象似乎也沒那麼巨大了,果然因為人長大看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樣。

當天可能是休息時間,竟然清靜無人,跟印象中人聲鼎沸很不相同,但是卻也因此能好好逛上一逛。

↑竹溪寺正門↓



↑竹溪寺旁開滿果子的樹↓

↑竹溪寺外觀音石像↓

↑在觀音石像下酣睡的狗兒↓

竹溪寺外紅獅子

竹溪寺屋簷垂飾

竹溪寺大門很大的彌勒佛像

↑竹溪寺金剛力士哼哈二將↓



竹溪寺內堂

↑竹溪寺內白象↓

台南四大名匾之ㄧ的竹溪寺「了然世界」

(台南四大名匾:天壇的「一」字匾、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竹溪寺「了然世界」匾、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

↑在竹溪寺舊山門徘徊的黑貓↓


↑維修中之竹溪寺舊山門↓(現在可能修好了吧!)↓

↑竹溪寺舊山門正面↓

 

竹溪寺原名“小西天寺”,因臨竹溪而改名為竹溪寺,位在巿區南側,建於明永曆年間,為臺灣最早創建的寺院。竹溪寺歷經多次整修,現貌為中西合璧,與原貌大不相同;屋頂採宮殿式,大門則為西式的落地窗,造型特殊,正殿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後殿為觀音殿,左右羅列十八羅漢,旁祀媽祖、關帝神像,竹溪寺歷史悠久,寺內題詩、聯句和匾額相當多,值得前往觀覽。

竹溪寺創建於永曆十五年至十八年間(西元1661~1664),係由當時州守所構建。那時寺前的清溪尚未叫做竹溪,而因為那一條溪流位置在承天及今台南市南邊,所以叫做南溪。這條小溪沿畔綠竹成蔭、風景怡人,所以於鄭氏降清以前已為騷客稱做竹溪,這是竹溪寺的得名出於所臨溪流名稱而來的。事實上,這所台灣最早構建的寺院建寺時的名稱稱作「小西天寺」,這可由「台灣詩乘」所錄范咸詩為証:

「西天小寺禮彌陀,故鄭園庭日漸蹉。銅礮風雷金甲動,鯨魚冠帶海門過,虎鯊夜集貪牽罟,鸚鵡朝遊寄負螺。堪笑揭竿稱鴨母,空嗤海外夜郎多。」

竹溪在乾隆三十年所記的碑記稱做蓬溪,到了道光年間叫做溪仔墘溪,依照「台灣采訪冊」所記:

「溪仔墘溪源出東門外太爺廓前,南流大橋頭,過竹溪寺邊,轉過曾蔡二姬崙,旋轉經溪仔墘,溪流鹽場,注台江」

又因這條溪流經鹽埕村落,所以俗稱鹽埕溪,現稱作日新溪。

康熙三十二年,台灣知府吳國柱附建竹溪書院於竹溪寺,因竹林蒼鬱、溪徑迂迴、景勝優雅所以良辰佳節、騷客遊人多會於這所寺院。有詩為証:

「竹溪小寺遠塵鄙,青壁臨流薛荔懸。高望美人何處所,漫憑東海說西天。」

「沿竹尋曾院,傍溪叩佛堂;溪迴水自曲,竹密山亦涼。供客三杯酒,參禪一柱香;聽談心未倦,溪竹以蒼茫。」

竹溪寺的建築修建歷史要等到清乾隆後期才開始有較明確的記載,清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里人蔡和生倡修,煥然一新。至嘉慶元年(西元1796)黃鐘岳等,再募捐重修。清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候補通判鮑復康重修,此時竹溪禪寺為一棟標準閩南風格寺院。

 

 

資料來源:竹溪寺網站

延伸閱讀:

竹溪VS鳳凰橋

台南體育公園

府城賞花季-體育公園

眷村美食園遊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