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7世紀台灣船復原計畫(台灣成功號)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月初又晃到台灣船那兒走走,三個月的時間,台灣船已經頗具規模。

運氣不錯,遇見該計畫造船廠的吳政欣廠長跟82歲的許欉老師傅,他是台灣極少數熟知木船古法技術的老師傅,他利用失傳已久的「捻縫」工法,在兩片木板接合處以杉木纖維填實,再用以蚵殼燒成灰、調和桐油製成古代的「矽利康」蚵灰油,將縫隙黏得「天衣無縫」。

為顧及安全,台灣船上的釘子是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的螺絲釘,內部以棉線捆紮,再塗上「蚵灰油」;再加上目前懂得木船製造的師父真的很少,所以外板的製作進度緩慢。

另外內倉部份已經進到水密隔艙的階段,水密隔艙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隔為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中國最遲在唐代就已經在船舶上設置水密隔艙,以後,水密隔艙在海船上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甚至部分內陸船隻也採用水密隔艙。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4月底趁著鄭成功文化節的活動,一路騎腳踏車到安平的台灣船基地,順便又在台灣船封板前拍了些照片。

針對外板建置過程的解說模型也擺好讓人了解到這台灣船外板的製作。

一旦封板,這些骨架也就被外板隱藏,台灣船的建造每一天都成為一項歷史。

不過就算未來看不到內部,在這台灣船復原基地也會設置各階段的圖片,還有解說員幫忙解說,讓大家來此能不虛此行。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今年4月左右又去拍了台灣船,已經開始在建造船的肋骨啦!

台灣船的肋骨是以台灣相思木建的,乍看之下有點像倒過來的鯨魚標本。

據了解,北部礦坑的支撐木就是相思木,它的韌度很高,發生礦災時,相思木被壓彎曲時會發出吱吱的聲音,所以有句台語諺語「聽見相思仔在哭,要命就趕快走」。

在海上航行海浪的拍擊也是很大的,所以才用相思木做台灣船的肋骨。

從一些資料中了解到其實要復原一艘古船,光是選哪總木頭就是很大的學問;加上老師傅日漸凋零,能將這種工藝展現完全,真是不容易。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目前在林默娘公園旁「台灣船復原基地」裡的台灣船,是以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所收藏、繪製於西元1706年的「台灣船圖捲」為主要藍本。

平戶市是鄭成功出生所在地,為日本鎖國時期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荷蘭及歐洲船艦被稱為「蘭船」,中國船艦稱為「唐船」,鄭成功的船艦則被稱為「台灣船」,取自台灣西拉雅族「大員」的諧音,荷蘭語稱為「戎克船」。

「台灣船」原始圖形,是1706年清朝康熙年間所遺留的,由平戶市收藏;台灣船全長 二十九點五公尺 ,面寬 七點二六公尺 ,載運人數約二百人,船上無動力,僅靠風力行駛。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十七世紀臺灣船復原重現計畫」

國際紀錄片正式簽約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7/29 18:1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729 17:22)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如果你來到林默娘公園,從林默娘雕像往旁邊的停車場方向看,就會看見「十七世紀台灣船」的復原基地。

這個以實驗考古學的精神來復原的台灣船,主要是復原當年鄭成功來台時的船隻。

今年2月份安放以南洋櫸木製成的龍骨時去拍過照片,中間也陸陸續續去拍過,但是一直沒將照片貼上,不知不覺半年過去,船體也接近半完工的時節了。

於是決定將這個改變台灣歷史的船舶來介紹給大家。

船的知識其實我不太懂,但是我找了一些資料給大家作為參考。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臺南市政府鄭成功文化節「成功領航」活動,26日早上九點星期日舉行「御風而行邁向成功之路」。

當天陰雨綿綿,我們一班同學還是很努力的跟著大隊人馬,由延平郡王祠前出發,沿著鄭成功昔時所到之處,至安平港林默娘公園旁台灣船造船現場。

聽著解說員解說,了解台灣船的意義後,便打道回府。

不過回來時雨勢加大,我回家竟然花了一個半小時,雖然騎自行車有益健康,雨中騎鐵馬別有一番滋味,但是此時我特別想念我的摩托車><.........

 

紫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